摘要:在中国古代遵循着“事死如事生”,十分重视丧葬。在下葬的时候放入大量的陪葬品,以延续对生活的向往,认为这些东西到了另一个世界还可以继续享用。俑在古代是作为墓葬中的一种陪葬品而出现,而兵马俑是古代身份尊贵的墓主人的墓葬雕塑中的一种。兵马俑是制成兵马模样的殉葬品,秦汉两个相邻的王朝,都出土了大规模的兵马俑。虽说“汉承秦制”,但据出土的兵马俑来看,两个时代的风格却有着极大的不同。本文以秦始皇陵兵马俑和杨家湾兵马俑为例,研究秦汉兵马俑风格的转变及其造成的原因。

 

关键词:兵马俑,秦汉

秦汉兵马俑的特点

1.1秦兵马俑的特点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形成。随着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国家的人力、财力、物力都高度集中,为这个时期的艺术开辟了道路,打下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秦国统治者将雕塑视为彰显王权威严以及纪念功臣将帅强有力的工具,这一切造就了这一时期的气势磅礴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形成。兵马俑作为陪葬物,它是用来保卫墓主人----秦始皇的地下王国。秦兵马俑是一支规模巨大地下军队,根据密度分析秦始皇陵大概有8000个兵马俑,队伍里包含了立射俑、跪射俑、武士俑、军吏俑、骑兵俑等等,这是对地上军队的情景再现。如此庞大的规模,突出了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也充分再现了秦王朝的繁荣与辉煌。

秦始皇陵兵马俑都是以真人为模特,千人千面,每个兵马俑的表情都活灵活现。在中国古代早就有以文字结构命名脸型的说法,我国古代画论中也有“相之大概,不外八格”的说法。所谓“八格”是“田、由、国、用、目、甲、申、风”,代表了八种不同的东方男子的面孔,这八种脸型在秦兵马俑中都有所体现。不同脸型的俑,体现的性格特征皆有不同。例如“国”字形的脸,体现这个人的性格是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申”字形的脸所体现的是心思缜密、工于心计。这些性格特征在兵马俑的脸上也有所体现。

在秦俑中,眉、眼、嘴、须各不相同,容貌神情也皆有所不同,服装、配饰等细节也很逼真。通过这些陶俑装束、神态的极小细节都可以表现其身份地位及其性格特征。例如在其中的士兵俑与将军俑的形象有所差别,普通士兵是神情坚毅、机智勇猛的,而将军的形象是临危不惧、威武刚强。这些不同的精神状态,都统一在这威严雄壮的阵列气势中,给人一种整齐有序的感觉,是“奋击百万,战车千乘”的秦王朝的体现。从部分到整体做到了多样统一的效果,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用其众多的直立静止体的重复,营造出了声势浩大的磅礴气势,也为秦始皇“横扫六合,威震四海”统一中国的丰功伟绩的歌颂以及泱泱大国的传奇再现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2汉兵马俑的特点

杨家湾兵马俑出土于西汉周勃之墓。周勃是秦末汉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且还是西汉开国功臣。虽是“汉承秦制”,但国力、制度、思想都有所不同,且墓主人的身份也有所差别,所以杨家湾汉代兵马俑和秦始皇陵兵马俑风格有所不同。

汉代雕塑艺术的总体特点是古拙的美,并不追求细节的刻画、不拘泥于小节,追求的是整体的大气磅礴之感。汉代的陶俑也是如此,粗轮廓线条,呈现的是一种整体的美,不追求精雕细琢。据专家分析,杨家湾出土的兵马俑的身体部分使用模制的方法制作的,这样制作的俑数量大、时间短、生产率高,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比秦始皇陵兵马俑所耗费的要低,但这样制作出来的兵马俑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几乎是一模一样的,程式化严重。杨家湾出土的兵马俑都没有胳膊,专家分析是因为胳膊是木制的,在陶俑身子烧制出来后,再用木头制作出胳膊,组合在一起。但由于年代久远,木头碳化了,所以出土的兵马俑只有身体部分。

在杨家湾汉墓出土的俑除了车马、骑兵俑、步兵俑等,还有仕女俑、歌舞乐妓,有别于秦陵兵马俑的军队的士气昂扬,而有享乐性质,展现了地下生活的丰富性。在秦始皇陵兵马俑中,车马俑数量较多,居于主要位置, 而骑兵俑数量比较少;在汉俑坑中,并没有车马俑,而是数量众多的骑兵俑,这也可以说明秦王朝是以战车为作战的主力, 而汉代则是以骑兵为作战的核心。

二、秦汉兵马俑造型的表现手法

2.1秦兵马俑的表现手法

在兵马俑的雕塑制作上,运用了十分精细的写实刻画,站立的兵马俑在身高在1.8米左右,最高的甚至超过了2米,这其实已经超过了当时人们的身高。这样对身高的夸张凸显了秦朝军人的高大威猛,彰显了秦国军队的气势磅礴。兵马俑身上铠甲每一片都雕刻的十分精细,甚至每一根头发、鞋底的花纹都会清晰地雕刻出来。[]这是秦始皇对自己地下军队的一种高品质的追求,而且也是秦朝当时的审美思想的一种体现,力求写实逼真、雕刻细致。秦始皇陵兵马俑更多的是运用直线造型,凸显出了士兵的坚定、气势壮大。

2.2汉兵马俑的表现手法

杨家湾兵马俑的身高大小在50cm左右,是真人大小的三分之一左右。在塑造手法上,人俑的头部较大,大概占整体身高的六分之一,且细节的刻画较少,注重外形和整体的布局及效果。秦兵马俑千人千面,各不相同,都能体现各自的性格,而汉兵马俑更多的是程式化。杨家湾出土的兵马俑没有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详尽写实,汉代兵马俑只是在头部的刻画丰富细腻,缺少性格方面的体现。且杨家湾兵马俑多用曲线造型,用曲线表示流动性及速度感。人和马的虽是静止的,但人和马的外轮廓线都呈现“S”型。这种曲线造型,极具有动感,动静结合,体现出其独特的艺术特征。这种审美变化及造型方式,在距其几十年的霍去病墓石雕群中也得以展现。这也是从秦到汉的一种审美和风格上的转变,从写实到写意,从具体刻画细节到不拘泥于细节,改变了秦兵马俑的对现实的描摹再现,在其中加入了一些主观的思想,造就了汉代雕塑艺术的独特魅力。

三、秦汉兵马俑的风格转变的影响因素

兵马俑陪葬属于高等级的葬礼,周勃虽位至宰相,但秦始皇陵毕竟是统治者的陵墓,在形制上必然也是有所差别的。汉代兵马俑较秦兵马俑相比做工变得粗略了,且缺少了士气。我认为主要的影响原因有几个方面,分别是国力上、制度上和思想上。

首先,在国力上,随着商鞅变法向全国推行,为秦国封建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商鞅带给秦国的是强大的国力,国家富强。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大一统的局面很难造就出如此宏大的艺术品。汉代的丧葬制度讲究厚葬,例如江西海昏侯墓里陪葬各种奇珍异宝。但汉初连年战乱,历经四年的楚汉之争,使得经济匮乏,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主张节约,丧葬上也提倡薄葬,这是汉俑变小的原因之一,延续到后来就变成为了传统。

其次,在制度上,有学者提到过商鞅变法使秦法完备、监督严格。[]在秦俑身上刻字,就是因为秦朝的“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的一种制度体现。所谓“物勒工名”,类似一种生产责任制,是指制作兵马俑的工匠器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以便于有质量问题时可以找到制作该俑的工匠。至今已经发现了不重复的工匠的名字有九十多个,这样一种制度的形成,使制作兵马俑的工匠不得不认真负责,制造出的陶俑的神态,逼真的使我们不得不感叹当时手工业的发展,这种制度也造就了这一璀璨文明的形成。汉代虽然在制度上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但在审美上发生了些变化。在审美上汉代一改秦朝的拘泥于细节,而是追求整体的轮廓线,在这种粗轮廓的飞扬流动中,体现出力量和运动。

最后,在思想上,秦始皇十分重视陵墓建设,他十三岁开始建陵,建陵时间长达三十八年。兵马俑的军队规模能充分反映出主人生前的地位与威望。秦始皇死后用大批兵马俑在他陵墓中陪葬,彰显了他生前并吞了六国,统一了天下的功绩。这三个方面为兵马俑的制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造就了如此写实逼真、恢弘壮阔的兵马俑,造就了“世界第八大奇迹”。而汉代兵马俑一改秦兵马俑的风格,开创了兵马俑程式化的表现形式,保持了兵马俑整体的气势磅礴且减少了经济上的支出。从秦到汉审美风格的转变,也凸显了汉代较秦王朝增添了一些活泼的风气。

四、结语

兵马俑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与智慧的结晶,彰显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技术。通过对比秦汉兵马俑,可以发现其在规模、服饰、塑造手法方面各有异同。不同的时代国力、制度及思想都会潜移默化的造成审美的变化,都会体现在其艺术作品中,从而造就不同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冯莉.秦兵马俑艺术文化内涵再分析[J].艺术品鉴,2021(35):5-7+65.

[2]张华钦.商鞅变法视域下的制度建设[J].科技智囊,2021(08):24-32.DOI:10.19881/j.c    nki.1006-3676.2021.08.03.

[3]杜喜. 杨家湾兵马俑的造型艺术特色[D].西安美术学院,2009.

 
责任编辑: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