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主要信息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官网)

徽剧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2006年5月20日,徽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徽剧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它不仅孕育了京剧,而且中国南北几十个地方戏曲剧种都同它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

同时,徽剧还是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直观的方式反映了徽州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特点,值得深入研究。

但目前徽剧面临着“断种”的危险,急需对其进行抢救、挖掘、整理工作,否则将会错失良机,造成巨大的遗憾。

【正文】

·保护现状

传统戏曲一般是由传承人的口传身授而得以代代传递和发展的,饱含着历久弥新的历史文化价值。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文化娱乐方式的冲击,人们的生活环境以及消费方式发生变化,很多民间风俗活动不再举行,与此相关的,来自乡野、自编自演的徽剧徽戏,也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

因此,对传统徽剧进行抢救、挖掘、保护、传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徽剧正面临着种种现实困难,其中的艺术特色消融、艺术人才匮乏和缺乏精品力作极大地影响了徽剧的传承与发展。

一是徽剧的艺术特色消融,有出现“京剧化”的潜在危机。安徽省徽剧团由原先的徽剧团合并为徽京剧院,“徽京合并”导致徽剧特色逐渐消融,使徽剧传承工作业态萎缩,生存状况令人堪忧。徽剧与京剧,同根同祖,一脉相承,徽、京之间,无论从剧目、声腔、曲调、念白以及行当角色、表演程式等方面,彼此之间大致相同,差异不大。徽京合并会造成剧种界限被打破,表演特色被融合。特别是演员之间长期同班、同台、同戏、同演,使徽剧艺术特质逐渐消解,与京剧同化合流,会使徽剧失去自身艺术特色,亦会影响徽、京两个剧种的艺术发展。

二是艺术人才的匮乏,传承后继无人,徽剧正面临的主要困境是演员老化、行当不全,艺术人才断档严重。徽剧演员队伍的老龄化问题十分突出,许多演员年龄已超过70岁,新生代演员难以接班,导致剧团难以维持正常的演出需求。由于演员老化和人才流失,徽剧的行当设置变得不完整,许多角色难以找到合适的演员来扮演。同时,徽剧的表演形式和角色设置也因演员老化而逐渐消解,与京剧的融合使得徽剧的独特艺术特质逐渐丧失,进一步加剧了行当不全的问题。徽剧的传承人数量有限,且多为高龄艺术家,年轻一代缺乏学习和传承的动力,导致艺术人才断档现象严重。

三是徽剧缺乏精品力作,社会影响力逐年下降。尽管徽剧在历史上曾孕育出京剧,并且拥有丰富的经典剧目如《水淹七军》《贵妃醉酒》等,但近年来徽剧的精品创作明显不足。并且徽剧的受众群体逐渐缩小,尤其是年轻观众的流失,使得徽剧的市场吸引力下降。同时,由于文化娱乐形式的多样化以及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徽剧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进一步减弱,甚至被形容为“小众”艺术。

·保护措施

近年来,为了将徽班进宫演出资料进行保护与整理,故宫博物院将1万1千件徽班进宫演出资料进行了第一轮整理,挑出了品相相对完好的300多件资料,进行了影印。

2013年10月,黟县戏联遵照黄山市委、市政府领导关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指示要求及市文化委具体工作安排,组织老徽剧演员传帮带,排练徽剧《杨贵妃后传》,以实际行动传承徽剧演艺,抢救徽剧表演艺术,为传承徽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自己的贡献。

2016年,安徽省怀宁县将选址“戏曲之乡”石牌镇,立项建立首个中国徽班博物馆并于2021年开馆,收入了大量关于徽班与徽剧的史料。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安徽省徽京剧院、黄山市徽剧院(黄山市艺术研究所)、婺源县徽剧传习所获得“徽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安徽省徽京剧院、黄山市徽剧院(黄山市艺术研究所)、婺源县徽剧传习所评估合格。

【结语】

星霜荏苒,不使朱颜改。“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对于这样一份戏曲文化遗产,我们理应倍加珍视,并加以抢救和保护——这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责任编辑:晨子